現在的旗津國小,前身是日治時期的打狗公學校,是高雄地區最早的新式初等教育設施,校內的舊校舍「忠孝樓」是打狗公學校時期建築,約建於1935年到1938年間,已經有近百年歷史。
旗津國小位於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旗津校區的對面,學校正門在安樂巷,但實際上地址是在後門的中洲三路上,一般觀光客會走的路應該是比較靠外海測的旗津路,靠港測的中洲路因為比較沒有知名景點,算是在地人比較會走的路,假日時可以避開到旗津玩的車潮。
旗津國小的忠孝樓離後門較近,在中洲路上就可以看到了,但現在疫情期間學校只開放從正門進入,所以必須要穿過整個校園才能抵達忠孝樓。
建築配置上為簡單的一字型平面2樓鋼筋混凝土建築,面相為坐東朝西,設計上將主出入口及樓梯設在中央,左右兩側各有兩間教室,2層樓共8間教室。
由於地處濱海地區,於東西兩邊設有弧形迴廊,面向操場方向較寬,背面馬路側較窄,具有防風、擋雨、遮陽的功能,是一棟為當地氣候及地理環境特別設計的建築。
從正面看,共由9組連續拱圈組成,中央的梯間拱圈較小,兩側則各有4組較大的拱圈,其中2樓的拱圈為圓拱,1樓則為弧拱,拱圈設計上向內退縮約7公分,形成邊框裝飾的效果。
兩拱圈間跳柱設有落水管,上端有落水管頭,與屋簷下天溝相接負責屋頂的排水,並且兩拱之間還可發現有對稱形態的通氣孔,推測應該是當年做為室內通風及空氣對流之用。
比較特別的是屋頂為兩種形制的組合,左半部為「硬山」式,右半部為日本「寄棟」式屋頂,據網上資料推測可能左半部因為要預留後續擴建的可能性,也就是左側的牆面或許才是整棟建築的中軸線,所以牆面才以「硬山」屋面做收尾,導致兩邊呈現不同樣式。
左半邊的立面如下,樣式比較有日式建築的味道,也可以清楚看見前寬後窄的迴廊設計。
右半邊的建築立面如下。
打狗公學校是全高雄最早成立的小學,代表著日本人在日治時期於高雄地區實施初等教育的重要的歷史意義,在公學校成立前,明治30年(1897)時旗後地區日本人組成的打狗俱樂部捐款,將旗後山麓的臨水宮(非現址)設為「鳳山國語傳習所打狗派出教授所」,這裡的國語指的是日語。
後來「台灣公學校令」頒布後,明治31年(1898)時高雄陳家的陳中和等人申請將傳習所改為「打狗公學校」,至此高雄最早的新式初等教育設施終於成立,並於明治36年(1903)迎來首屆畢業生,其中有個趣聞是,於明治40年(1907)時首次招收女學生32名,但因當時女生讀書風氣未開,竟無人上學,直到明治44年(1911)因經濟發展,才有17名女學生入學。大正2年(1913)時擇定校地,並新築教室4間、廁所及辦公室等校舍,後於隔年正式由臨水宮夫人廟遷校至現址,於大正10年(1921)改稱高雄第一公學校(俗稱一公),在一公期間,曾在棒球比賽中拿下全台第一。後來二戰期間多有更名,陸續改為高雄市平和公學校、高雄市平和國民學校。
戰後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學校迎來首任台籍校長,又陸續改名為高雄市第一國民學校、旗津國民學校,直到1968年實施9年國民義務教育,才終於改成今日旗津國民小學的名稱,並於2017年時歡慶120週年校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