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新化國中內的「奉安殿」
是日治時期新化尋常小學校的附屬建物之一
該御真影奉安殿興建於昭和6年(1931)
以鋼筋混凝土材料建成
其來歷在昭和九年出版的《新化郡概況》中有提到
是為了紀念教育敕語「煥發」四十週年而決定興建
於1931年7月動工並於同年10月竣工
此外奉安殿裡所供奉的「御真影」
則是在1931年7月18日提出「御下賜」的申請
於1932年1月29日時頒發 同日並舉行「奉戴式」
而現址旁的「講堂小舞臺」
則建於昭和9年(1934)12月
因為配合新化演藝廳興建工程
拆除了原新化尋常小學校的校舍而遷移到現址
以前也因為蓋文化中心而移動一次
所以共移動了兩次位置
是台灣碩果僅存結構完整的三大奉安殿之一
還有其二是苗栗三義建中國小內的三義建中國小奉安殿
與花蓮壽豐的壽豐尋常高等小學奉安殿
也是台南市僅存的3座校內神社
另外其二是台南鹽水的鹽水神社以及安定南安國小的校內神社
2004年與一旁原本是校舍講堂的小舞台
一起被登錄為台南的歷史建築文化資產
.
奉安殿與傳統神社較為不同
供奉的是日本天皇與天后的御真影與教育勅語
御真影就是當時天皇、天后的肖像
教育勅語的全名為「教育に関する勅語」
是日本明治天皇明治23年(1890)頒布的教育文件
以儒教的家族主義為基礎
強調「忠君愛國」、「忠孝一致」乃教育之基本
天皇不僅是政治上的主權者也是國民道德、思想的中心
其宗旨成為戰前日本教育的主軸
教育敕語的文本甚至一度被國家神道神化
而奉安殿的出現時期推測就是在開始發放「御真影」與《教育敕語》制定後的1910年代左右
至昭和年間教育敕語不只在日本本土海外殖民地也一體適用
開始大量興築小學校的奉安殿則是在昭和10年(1935)左右
.
奉安殿的前身最初是在講堂、教師辦公室、校長室等地方裡面設置「奉安所」
但這種規畫在校舍因失火或地震等意外而倒塌時
裡面存放的「御真影」便有被波及的可能
而實際上在日本便有不少在關東大地震、空襲、校舍失火時
仍堅守「御真影」的校長事蹟的美談
因此設在校舍裡的奉安所便改成金庫型或是進一步設成獨立的奉安殿
前者與校舍設在一起的設計通常出現在日本舊制中學裡
而獨立型的奉安殿則通常出現在小學校裡
.
實際上奉安殿的建築造型從西洋式的建築風格到日本傳統的神社式建築都會有
唯一不變的就都是採用比較堅固耐用、防火防震的磚造或鋼筋混凝土建築
與一般神社建築較為不同
不過其設計也跟日本神社一樣都能給人有種莊嚴與嚴肅的感覺
.
奉安殿不管是校舍內或獨立型的
通常會選在校長室、教職員室、值夜室或附近其他清靜的位置上
而且多為鋼筋混擬土結構牆壁厚度至少25公分並開有金庫式雙重門
並且為了防震耐火、阻隔外面熱度濕氣而使用了石棉為建材
至於裡頭則是用桐或扁柏製成之離地50公分高的木棚架來供奉「御真影」
.
在重要節慶時學校全體師生會向「御真影」行最敬禮並進行《教育敕語》捧讀式
其過程大致是由副校長將《教育敕語》寫本從黑漆匣取出遞給校長
互相敬禮後便由校長向天皇照片行禮接著宣讀《教育敕語》
而在下面的師生在此同時也要反覆致禮
甚至有些地方在進行捧讀式時地方上的官員與議員也要整裝出席
另外上下學時或僅是單純從奉安殿前面經過時也需要整裝向其行最敬禮
.
1945年12月15日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後
因為駐日盟軍總司令部(GHQ)的命令
奉安殿相關的制度遭到廢止
大多數的奉安殿在二次大戰後遭到解體或埋到地底
而「御真影」一律全部奉還
少數倖存的奉安殿則被當作倉庫
而有一些外觀較為莊嚴的則被當作神社或靈骨塔使用
其中位在沖繩舊美里尋常高等小學校裡呈現半毀狀態的奉安殿
則以「戰爭遺跡」的名義成為日本的文化資產
其餘一些仍保有二戰前的舊校舍的學校
在校舍之中還殘存著奉安所
.
2006年時臺南縣文化局曾委託鎖匠打開被鎖住奉安殿
但裡頭並沒有原本奉安殿裡該收藏的《教育敕語》與「天皇御真影」
而是一些舊文件以及一個背後刻著「日昭和12年12月12日」的舊時鐘與保險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