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要介紹這棟位於中山北路五段旁、劍潭山腳下神秘的原熱帶醫學研究所士林支所。

PXL_20221115_065657058

位於繁忙的大馬路旁,大概是在銘傳大學校區北側以及台電公司台北北區營業處之間的地帶,不經意間就會錯過。


檢視較大的地圖

因為此處仍屬於管制區域,因此沒有圖片哈哈,只有封面的照片,如果還有興趣了解的話,可以再往下看,而要介紹這棟建築物的歷史,就不得不從熱帶醫學研究所的創立開始說起。

熱帶醫學研究所的前身為1909年4月成立的臺灣總督府研究所,下轄化學及衛生兩部,掌理殖產及衛生上的研究、調查及試驗等相關事宜。

到了1921年8月,總督府整合全台各研究機構,將總督府研究所擴編為總督府中央研究所,其宗旨為「了解台灣特殊的各方面知識並加以應用」,下設農業、林業、工業、衛生等四部及庶務課,其中衛生部掌理全台衛生技術之研究、試驗、設計、檢查、鑑定及協助指導等工作。

1936年時,位於教育部現址的中央研究所衛生部為了擴充研究設施,計畫在士林支所現址這塊土地增設新據點,新建工程是由總督官房營繕課負責設計監督,於1936年11月27日動工興建,至1939年4月15日竣工啟用,但誰也沒料到,在完工的同時中央研究所卻遭到裁撤。

1939年4月,中央研究所裁撤,原中央研究所衛生部及其下的臺中藥品試驗支所、臺南藥品試驗支所,改制為熱帶醫學研究所,並隸屬於臺北帝國大學(今國立臺灣大學),專事熱帶之醫學、藥事及衛生之研究調查、試驗分析、鑑定及檢定,並舉辦講習、談話及實地指導,其下設有熱帶病學科、熱帶衛生學科、細菌血清學科、化學科及庶務課,後於1942年,增設厚生醫學科,從事衛生統計及保健衛生的研究調查,其中台灣史上首位醫學博士、高雄醫學院(今高雄醫學大學)創辦人的杜聰明先生亦為研究所所員之一。

原中央研究所時期位於台中、台南的藥品試驗支所及新設的士林支所,也一併被改隸至熱帶醫學研究所下,其中士林支所專責細菌學性的預防治療品等研究、調查或試驗結果的物料之製造及配付等,而臺中、臺南兩支所則掌理醫事,以及藥物試驗、檢定和封緘等工作。

熱帶醫學研究所自開設以來,迄1945年8月日本戰敗為止,共計發表500餘篇研究論文,研究成果斐然,大大完備對於相關疾病的預防及治療對策,諸如瘧疾及風土病研究、熱帶環境衛生議題(如居家通風、冷房設備、飲用水消毒等)、藥理學研究等等,其中藥理學研究,由杜聰明先生主持,主要有鴉片、蛇毒及漢醫藥研究。

然而1945年春天時,熱帶醫學研究所遭到盟軍的猛烈轟炸,本部大樓全毀,研究設施除疏散至各處者外,大多付之一炬。

1945年11月15日,熱帶醫學研究所其原本熱帶醫學研究的項目,隨臺北帝國大學改隸屬於國立臺灣大學一同被接收,而國防上的生物、生化研究則在三峽成立的國防醫學院陽明預防醫學研究所(簡稱陽明所),陽明所為軍方在以色列協助下所設立,並引進當時最先進的P4等級實驗室,是亞洲第一座。

說回國立臺灣大學這裡,大學當局指派杜聰明先生接收醫學部和附屬的熱帶醫學研究所、教學醫院,並將疏散各處的圖書、儀器逐漸遷回。1946年6月,研究所組織被分為衛生、營養、熱帶病學、漢藥學、化學、細菌及血清學等6學科,逐漸恢復研究工作,在這之中士林支所仍繼續從事血清疫苗的研究,以及生產疫苗,而台中、台南兩支所則以試驗、分配醫療用藥品為主,包括霍亂、傷寒、白喉菌苗及血清等,共計40餘種,一旦全台爆發疫病,可大量趕製疫苗。

1951年8月,熱帶醫學研究所改為公共衛生學研究所,隸屬於醫學院,此即為今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創立之濫觴,後於1972年正式成立大學部公共衛生學系,更於1993年將公衛系與公衛研究所擴編成立公共衛生學院,從醫學院獨立出來,是台灣第一個創設的公衛學院。

士林支所的所在地在戰後移交後被劃為國立臺灣大學校地,為其士林校區。直到1946年9月,考量戰後國際社會未穩定,因士林支所位置隱蔽又毗鄰多處重要國防設施,基於國防與地理戰略考量,國防路遂向國立臺灣大學租借此地,並將之改稱為「梅莊」,從此士林支所卸下原醫學研究所的職責,被轉為執行衛戍工作。

如今士林支所本館被指定為台北市的市定古蹟,建築立面仍維持原有設計特色,入口處保留原有面磚,內部仍有原日治時期施工的灰作天花,其作為熱帶醫學研究專門機構的過去,與後續改為衛戍工作的現在,見證了時代的轉換,也增添了一絲神秘。

arrow
arrow

    kunpao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